中方愿继续同世界各国一道,坚持命运与共、和衷共济,推进全球发展倡议,加强粮食安全和减贫领域合作,为加快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建设没有饥饿贫困的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2022年11月12日,习近平向“杂交水稻援外与世界粮食安全”国际论坛发表书面致辞时强调
题记
(相关资料图)
一粒种子,梦想在非洲广袤的土地上,结出饱满的籽粒,让稻谷满仓,令世无饥馑。从中国湖南的杂交水稻试验田,来到东非岛国马达加斯加的稻田,它努力适应气候,用力扎根生长,潜心结穗增产,为这片土地带来粮食自给的希望……
飞越波光粼粼的印度洋,4月底,记者从湖南奔赴东非岛国马达加斯加。
漫长的雨季终于结束了,凉爽宜人的旱季来临。马达加斯加中央高原上,天空湛蓝,田野开阔,首都塔那那利佛西郊马义奇镇,中国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非洲分中心的基地里,杂交水稻进入收获季节。当地农人将稻穗高高举起,用力摔打,饱满的谷粒与爽朗的笑声一起飞扬。空气中稻香弥漫,一如中国南方收获季节富足丰饶的气息。
和中国南方一样,马达加斯加人以大米为主食,水稻种植历史悠久。然而,由于缺乏优质的水稻种子和成熟的种植技术,马达加斯加水稻产量无法完全满足本国民众口粮需求。
自2007年开始,中国与马达加斯加开展杂交水稻技术合作。湖南20多位农业专家先后走进马达加斯加潮湿的热带雨林、干旱的热带高原、灼热的热带草原,将来自中国南方的杂交水稻种子,播撒到全岛每一个重要的水稻生产区域,帮助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实现粮食自给的梦想。
马达加斯加东海岸塔马塔夫,阳光充足、雨水丰沛,丘陵间分布着大量稻田。从印度洋吹来的季风,携带丰富水汽,创造出岛屿上最潮湿的雨林气候。这里有一个叫安德桑巴鲁的美丽村子,是当地水稻生产的重要村庄,农户们的茅草屋就绕着稻田而建。其中,一栋红色屋顶的水泥房子特别显眼。
“这是中国专家的房子,他们经常会回来看水稻。”村民尼娜是这所房子的“门卫”,守着一屋子农具和屋外的稻田。16年前,尼娜第一次见到中国专家时,并没有意识到,这些人将给她生活的这片土地带来巨大的改变。
2007年,中国援助马达加斯加杂交水稻示范中心项目启动。湖南省农科院牵头、湖南企业袁氏种业参与,在马达加斯加进行杂交水稻技术援助,这也是首届中非合作论坛决定在非洲建设的10个农业技术示范中心中的首个项目。
这一年,来自湖南安化的农业专家李德生走进了塔马塔夫。正是李德生和他的同事们,一砖一瓦建起了尼娜守护的那座房子,并在屋前的稻田里开始选育马达加斯加最早一批杂交水稻种子。
“杂交水稻要推广到非洲,第一步是要选育出好种子。”李德生告诉记者,当时他和同事们选定了塔马塔夫作为杂交水稻选育的基地。这里纬度低,气温与中国海南接近,看起来是中国杂交水稻的理想试验场所。
然而,试验真正开始后才发现,这里存在诸多不利条件。飓风经常登陆,暴雨说来就来,海拔低,极容易积水。基础设施更是落后。那时的安德桑巴鲁村,没有电,没有自来水,没有通信网络。用水要去一公里外的取水点,用电靠一块小小的太阳能充电板,打电话要到15公里外的镇上才有信号。
李德生告诉记者,生活上的困难还不算什么,更令人感觉挫败的是,当地人对来自中国的杂交水稻并不信任,他们更愿意用原来的种子、原来的方式种地。
几经周折,才从农户手中租了5公顷地:大多是荒废已久的冷浸田、沼泽地,泥土下面还有树根……
就是在这好不容易租来的5公顷地里,专家们清理树根、开沟沥水、勤劳耕垦,将之改造成熟地,用于选育种子。
“我们带了80多个品种到马达加斯加,然后一年一年在田里不断筛选。”李德生说。2012年,在塔马塔夫最终选育的3个品种,通过了马达加斯加政府的审定,这也是中国首次在非洲培育成功并通过当地政府审定的杂交水稻品种。
为了适应马达加斯加多样的生态环境,专家们拿着审定好的种子,去全岛各地试种。北边的迪戈、南边的图利亚拉、中部的安巴通德拉扎卡、东海岸的塔马塔夫、西海岸的穆龙达瓦……岛上每一个重要的水稻种植区,都留下了中国援非农业专家的足迹。
现在,马达加斯加已培育出5个适合当地种植的杂交水稻品种组合,其中3个主力品种,就是最初在塔马塔夫选育的。
4月25日,稻子由青转黄时,李德生回到塔马塔夫,为新的农业项目做准备:“这个老房子我们会重新利用起来,作为马达加斯加一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园项目的建设点。”
这天中午,尼娜煮了一锅白米饭,请大家一起品尝:“我们现在能经常吃上米饭,得感谢中国专家带来的杂交水稻。”
满屋都是米饭的香味。正屋的墙上,悬挂着袁隆平院士的画像,下面是袁老的题词:“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屋前的水泥大晒坪里,铁海棠开得正艳。
马达加斯加西海岸穆龙达瓦的热带草原上,猴面包树高高矗立。这些身形庞大的植物,很多已经生长了数百年。这里被称作“猴面包树的故乡”,当地人的生活方式,也与猴面包树一样古老。
“以前,我们以为只要把种子撒到地里,就可以回去休息了。”穆龙达瓦农户朱丽叶从小跟着长辈操持地里的农活。以往,每年雨季来临之前,农民们会点一把火,将地里的杂草灌木烧掉,把种子扔下去,等到成熟时再来收割,中间几乎没有田间管理。
“完全是靠天吃饭。”第一次看到马达加斯加农民种水稻,中国援非农业专家胡月舫颇为震惊。因为缺少优质种子和人工管护,当地的水稻产量极低,平均每公顷不到3吨。
为了让马达加斯加人种出高产的杂交水稻,水稻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从播种、插秧、除草、治虫到收割,专家们都必须手把手地进行田间教学。还有一个个具体问题,需要因地制宜处理。比如,在塔马塔夫,大家面对的是沼泽地积水的问题;在穆龙达瓦,面对的却是干旱少水。
“我每年花在稻田的时间,可能比任何一个当地农民都长。”在马达加斯加15年,胡月舫总是骑着摩托车奔走在田间,非洲的阳光和风让他越来越像一个本地人,草帽下是一张黝黑的脸,他甚至能说一口流利的马达加斯加土语。
“教他们水稻种植技术,不会讲土语不行。”胡月舫的笔记本里,写满了用汉字标音的“马语”,一天记三五个词,援非十多年下来,他写了十几本笔记。
在中国专家的示范带动下,当地农民逐渐接受了杂交水稻种子和中国种植理念。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农业专家在马达加斯加举行各类培训班上百场次,培训学员5000余人,间接向5万名农民传授了技术。
2018年,马达加斯加大型商贸企业印度洋贸易公司与袁氏种业签约,代理袁氏种业在当地的杂交水稻推广工作。到2023年,共带动超过5000户农户种植杂交水稻。仅在穆龙达瓦,杂交水稻推广面积就达到400公顷,朱丽叶就是其中的“大户”。
“第一年我们的产量就增长了两倍!”朱丽叶家原本主要靠打零工挣钱,自从种了3公顷杂交水稻后,这几年收入大为增加,她就专心在家种水稻了。2022年,她家新建了二层小楼房,添置了电视机,还买了一辆手扶拖拉机。
“我们测算过了,一户农户种植1公顷杂交水稻,就可以解决基本的生活保障问题。”袁氏(马达加斯加)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立军介绍。2010年,袁氏种业在马达加斯加设立袁氏(马达加斯加)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配合湖南省农科院实施杂交水稻技术推广。
现在,中国杂交水稻在全岛推广面积7万多公顷,平均产量达到7吨/公顷,为当地品种平均单产的2倍多,最高产量可达12吨/公顷。马达加斯加已成为杂交水稻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非洲国家。
“根据马达加斯加每年的大米缺口,再多推广10万公顷杂交水稻,有望解决马达加斯加的大米自给问题。”张立军介绍,按计划,未来3至5年内,马达加斯加将在全国23个大区全面推广种植杂交水稻。
5月是安巴通德拉扎卡地区水稻抽穗扬花的季节。5月中旬,当地农户手持竹竿,在稻田来来回回赶花授粉,掀起的花粉如雾气般散开。
安巴通德拉扎卡位于马达加斯加最大的湖泊阿劳特拉湖以南,水源充足,土地平整,是全岛最重要的稻米生产地,被称为马达加斯加“第一粮仓”。
“这是杂交制种,高的是父本,矮的是母本,授花而成便是杂交水稻。”袁氏(马达加斯加)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制种基地的负责人安德烈告诉记者。
2019年第一届中非经贸博览会上,袁氏种业与马达加斯加政府签订了种子本土化项目。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但只有实现本土化才具有真正的生命力,实现农业援外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张立军说,公司在安巴通德拉扎卡市的制种基地,支持马达加斯加每年生产杂交水稻种子100吨,马达加斯加也是非洲首个实现杂交水稻种子本土化生产的国家。
为了更加系统地支援非洲提升粮食生产水平,中国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非洲分中心2019年在马义奇镇挂牌成立。
“我们会继续为马达加斯加寻找适应性更强、产量更高、品质更好的杂交水稻品种,助力非洲早日实现消除饥饿的目标。”分中心基地由袁氏(马达加斯加)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运营,张立军是分中心的执行主任。
目前,公司正在推动新建一个2000公顷规模的制种基地。新基地选址在马达加斯加西部临海的马路怀水稻种植区,年平均气温26摄氏度,水源有保障,每年可生产两季杂交水稻种子。
“如果项目落实,不仅可助力马达加斯加真正实现粮食自给,还可供应东部非洲水稻种植国家市场。”张立军期待在即将举行的第三届中非经贸博览会上,推动这一制种项目落实,力争今年底正式启动建设。
眼下,中国农业专家们依旧奋斗在非洲广袤的田野里,为创造一个“没有饥饿贫困的世界”而努力——
在尼日利亚吉加瓦州,袁氏种业高产示范培训基地的杂交水稻即将成熟,2万公顷的杂交水稻农业产业园项目正在推进。
在几内亚科巴农场,杂交水稻高产种植示范取得成功,中国专家正在努力让杂交水稻走出试验田、示范田,让更多几内亚农民参与其中。
在安哥拉北部,马兰热省的一个1万公顷现代化超大规模农场上,今年种上了高产优质的杂交水稻种子……
“我们在非洲开展的农业产业化项目,通过杂交水稻的规模化种植,促进整个产业链落地,让更多当地企业与农户参与其中并从中获益,加速杂交水稻产业的非洲本土化进程。”袁氏种业副总经理万觉鸣说。
“中非合作‘八大行动’明确提出,支持非洲在2030年前基本实现粮食安全。”中国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党委书记许靖波表示,将进一步强化杂交水稻援外与合作,与各方共同推动中非合作“八大行动”有关目标早日实现。
在马达加斯加最大面额的纸币上,印着一株饱满的杂交水稻,以此铭记杂交水稻为该国粮食安全所作的贡献。
5月底,中国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非洲分中心的基地里,杂交水稻全部收割完毕。经测产,这一季基本按照当地方式种植的杂交水稻,产量依旧稳定。晚霞满天,胡月舫守着最后一批稻谷收进了仓库。
而在万里之外,湖南正处于雨季。长沙县春华镇龙王庙村,袁氏种业的杂交水稻试验秧田里,技术员唐章宇将秧田划成小小的格子,将数十个试验种子分别放入小格子中,然后用手将泥土抚平,小心地在每个格子插上品种标签。布谷声声,新一季的试验种子开始成长,准备从湖南走向非洲、走向世界的新征程。
记者手记
在非洲土地上扎根生长
在马达加斯加采访,我们被奇异的生物吸引,被热情的民众感染,更为那些朴实的中国农业技术专家动容。
一批又一批湖南专家走进马达加斯加,和杂交水稻一样,深深扎根非洲土地,分蘖、拔节、扬花、灌浆、结穗。
他们有着与当地人近似的黝黑皮肤,说着当地的土语,跟当地农民一起,在田间翻地、播种、育苗、插秧、除草、施肥、收割……土地将大家联结在一起,土地让大家亲如弟兄。
授人以鱼,更授人以渔。湖南的农业专家为马达加斯加选育出良种后,又传授了“良法”,毫无保留地对当地农民进行种收培训。为了让杂交水稻在马达加斯加更有生命力,湖南企业还支持马达加斯加成为第一个实现本土化制种的非洲国家,为马达加斯加打造更强大、更有韧性的农业体系。
伴随杂交水稻走进非洲的,还有湖南农机,共同助力当地粮食生产,增进当地人民福祉。
农业交流,是古丝绸之路经贸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中非农业合作前景越发广阔。
非洲声音
联合国粮农组织驻马达加斯加、毛里求斯、塞舌尔和科摩罗四国总代表塔拉·帕特里克:
中国专家带领当地农民种植杂交水稻,成果喜人。这样的技术应该被推广至更多非洲国家,支持非洲应对粮食安全问题,为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零饥饿”愿景增添信心。
马达加斯加农业和畜牧业部长哈里菲迪·拉米利松:
粮食安全对于一个国家至关重要。中国专家是帮助我们实现粮食安全梦想的人,他们不仅给我们提供了优良的种子,还教会了我们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方法。他们是我们的好朋友,也是我们的好老师。
马达加斯加印度洋公司负责人塔西亚纳:
我们在马达加斯加大部分区域都推广了杂交水稻,下一步准备引入湖南的农机。我们准备在第三届中非经贸博览会上,与湖南的农机企业深度对接,帮助我们提升粮食产量。
马义奇镇农户蒂娜:
收割水稻的时候,看到田里的水稻就很开心。收获的水稻让我很骄傲,我一直想和其他人说,来看我们的地吧,种植杂交水稻可以减少我们的贫苦。
“出海”心声
中国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党委书记许靖波:
世界有需求,湖南有优势,我们将进一步强化杂交水稻援外与合作,积极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合作。
袁氏种业副总经理万觉鸣:
通过多年的海外深耕,我们充分认识到,发展杂交水稻是世界各缺粮国家共同的需求,而开展本土化制种与育种更是各国一致的方向。
隆平高科国际培训学院副院长翁永:
我们开展的技术援助和技术培训工作大部分在非洲,在最不发达国家,援外的同事们从事着崇高而艰苦的事业。目前,我们已从早期的援助带动贸易,逐渐向在海外建立育种站、成立产业公司从而带动贸易的方式转变。
链接
杂交水稻香飘非洲
让杂交水稻造福世界,是袁隆平院士的梦想。自1979年起,杂交水稻远播五大洲近70国,为各国粮食增产和农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为解决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
遥远的非洲,对粮食的渴望异常强烈。在许多非洲国家,水稻是重要的粮食作物,由于耕种习惯、农业技术等多方面原因,杂交水稻推广较为艰难。尽管如此,中国农业专家和农业企业迎难而上。多年来,湖南省农科院与湖南企业隆平高科、袁氏种业等派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工作人员,在马达加斯加、利比里亚、塞拉利昂、马里、几内亚、肯尼亚、加纳等16个非洲国家,开展了杂交水稻试验示范以及本土化生产,用智慧和汗水让杂交水稻在非洲生根发芽,结出了沉甸甸的稻穗。
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袁隆平院士1984年亲手创办的国内外第一家杂交水稻专业科研机构。2013年,该中心被科技部认定为“杂交水稻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014年,被FAO认定为杂交水稻研究培训参考中心。通过技术示范、实际操作培训、研讨会等方式,该中心将杂交水稻生产技术引入包括非洲国家在内的多个国家。
隆平高科的援外工作始于1995年,主要为各发展中国家培训杂交水稻技术人员,助力杂交水稻在世界各国的推广。2009年,成为商务部授予的第一个“中国杂交水稻技术援外培训基地”。多年来,隆平高科在国内外实施了200多期援外培训项目,共培训了来自亚非拉等100多个国家的1万多名农业官员、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
袁氏种业高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杂交水稻种子科研、生产、销售的农业企业,与全球多个国家开展杂交水稻业务合作。在非洲,以马达加斯加为中心,拓展尼日利亚、安哥拉、几内亚、肯尼亚等国,形成了杂交水稻全产业链,并带动湖南农产品、农机设备及相关技术“抱团出海”。(周月桂)
标签:
相关新闻